少女离家出走被拐卖4次,不为人知的秘密,真相揭开,给所有父母警醒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豆子妈妈 Author 小豆子妈妈
作者:小豆子妈妈
来源:小豆子妈妈(ID:xdz-mm)
你能想象到青春期孩子最叛逆的行为是什么?
逃学、打架、谈恋爱?
不,是离家出走。
最近,一位读者向豆妈吐槽,自己和青春期的女儿摩擦不断,一次吵架后,女儿竟然离家出走了,虽然最后有惊无险,但她还是担心孩子以后会动不动就离家出走。
说实话,最令豆妈担心的,不是孩子叛逆这个亘古难题,而是她敢于离家出走的决心。
养女方知世道险,外面的世界总是潜伏着种种危险,最可怕的就是被人欺骗,成为人贩子手中的木偶。
千万别觉得豆妈在危言耸听,据统计,仅仅在2018年,148个国家解救了近3.5万名被拐卖的女性受害者。
但是,现实中,大多数被拐的女性却没有得到被解救的机会。
对于每个家庭,这种不是0就是1的概率实在太残忍了。
即使科技再发达,也有无法被看到的黑暗,失去了父母的庇佑,稚嫩的孩子随时可能被张开血盆大口的黑暗所吞噬。
拐卖人口的背后
是令人不忍直视的残忍
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和平年代,但我们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世界的险恶,让她知道外面的世界不只有新鲜刺激,更有想象不到的危机。
16岁的曹小琴,因为和父母大吵一架,在一个晚上离家出走了,父母以为女儿去亲戚家住,便没有阻拦。
一念之间,酿成了17年的悲剧。
就在小琴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的路上,她遇到了人贩子,喝下对方递来的矿泉水后,小琴便失去了意识。
等她醒来,却发现自己被带到了偏远的内蒙古窑村,成为了别人的媳妇。
在一年的饥饿、强暴、虐待下,小琴生下了孩子,但她依然没有放弃逃跑的想法,可一次次被抓回后的毒打,让她的精神状态愈发糟糕。
得到孩子的人家觉得小琴没有了价值,便将小琴当作商品转手卖给了另一家人。
后来,小琴在一年里3次被倒卖,神智彻底失常,直到最后被两兄弟买走,小琴也被锁进黑漆漆的窑洞里任人摆布,这样的日子,一过就是15年。
15年里,小琴是兄弟两人的发泄工具,是生孩子的机器,唯独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。
离家出走17年后,小琴终于被找到,可是父母却不敢相信蓬头垢面、目光涣散的人是自己的女儿。
小琴是不幸中的幸运,能够脱离暗无天日的炼狱,可又有多少如花似玉的少女却再也回不到父母身边,只能在阴暗的世界里了结此生。
也许,大家会觉得拐卖离我们很远,但其实,在我们的身边就潜伏着人贩子,而且手段愈发高明。
豆妈曾在网上看过人贩子的套路。
他们可能会伪装成没钱的老奶奶,让女孩到指定的饭店请自己吃饭,实际上女孩一旦上钩就会被迷晕带走。
更有甚者,人贩子拉住女孩假装是情侣吵架,在路人的目光下光明正大带走女孩,就此拖进地狱。
现在,人口拐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黑色链条,联合国在《2018 年全球人口贩卖报告》中指出,全球一年约有 800 万人被贩卖,女性更是占到了72%。
孤身在外的孩子,很有可能不知不觉就成为了闭环中的一个环节,欲哭无泪。
拐卖人口的黑色产业
猖獗到你无法想象
如果你以为人口贩卖是只属于少数地区,那可就大错特错了。
事实上,人口贩卖是全球仅次于毒品和军火的第三大黑市贸易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人口贩卖也在全世界形成了一定网络。
据联合国统计,全世界人口贩卖产业的年利益高达320亿美元,每年都有80万-400万的人被骗,从家乡被运送出去卖为奴隶。
尤其是东南亚、南亚、东欧,因为社会动荡,成为了人口贩卖重灾区,一个个完整的人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“奴隶”。
而这些被买走的“奴隶”,不仅仅只有性交易一种功能,还有可能被卖为苦力,甚至被杀死后摘取器官贩卖。
也就是说,一旦落入人贩子手中,即便是死,他们也会榨干你的最后一丝价值。
但相比于堕入暗网的黑色链条,成为奴隶都是更幸运的选择。
要知道,我们常用的互联网信息和数据,其实只占到互联网总信息和数据的4%,其余那些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虚拟世界就是所谓的“暗网”。
在暗网中,没有道德,没有法律,更没有人性。
暗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色购物中心,可以买到枪支、毒品、杀手等等,但最受欢迎的还是女性人口贩卖。
暗网中的卖家使用各种骗术让女孩上钩,随后将其绑架,强制拍摄裸照,并将所有照片上传暗网进行拍卖。
身高、体重、种族、三围都是定价标准,在这里,人不再是人,只是一个会呼吸的商品。
女孩一旦反抗,便会招致非人的折磨,有些买家对女孩失去兴趣后,还会将她们随便送人,甚至直接投喂给野性未退的老虎做晚餐……
也许,在人口贩卖中,最令受害者心痛的,不是无力反抗,而是犯下滔天罪行的罪犯拥有生杀大权,而无辜的自己却只能沦为一个不起眼的玩具。
你的一时冲动
很可能将孩子推入深渊
青春期的孩子,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,父母有时也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。
这时候,如果父母和孩子发生了矛盾和冲突,孩子就会觉得没有人理解我,为了证明自我的独立性,孩子往往会和父母冷战,甚至离家出走。
可是外面的世界布满荆棘,身为父母,我们绝不该让一次冲动下的不欢而散,成为永远的遗憾。
在豆妈看来,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倔强,本性却不坏,他们只是不会正确表达自己,而我们也在争吵中误解了孩子。
1.接纳孩子的过激言语
还记得《小欢喜》中英子和妈妈的那场争吵吗?
英子用尽全身力气大喊“我讨厌你”,让父母听起来分外心寒。
生活中,当我们和孩子吵架,孩子也难免会说出一些伤人的话:“你就是不爱我”、“你从来都不把我放在心上”、“我恨死你了”……
很多父母一听这话,伤心之余只剩气愤,甚至会说出更难听的话,将孩子越推越远。
可仔细想想,在吵架的时候,成年人尚且会失去理智,何况是不成熟的孩子呢?
很多时候,我们恼怒下的一句狠话,就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因此,当孩子说出过激的话,我们最该做的不是指责,而是告诉自己这些话并非出自孩子的本心,避免激化矛盾,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、一个包容的怀抱。
2.由批判转换为讨论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,当孩子向你提出:妈妈,我想学跳舞。
你的第一反应不是看孩子的想法,而是对这件事情下一个定义:这样做会耽误学习、这样做对你没有好处!
于是,孩子只会觉得父母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,再也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。
其实,对青春期的孩子,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说教式的下定义,而是用提问的方式,引导孩子自己对事情做决定。
如果觉得孩子学跳舞会耽误学习,你可以尝试问孩子:
去学跳舞,你觉得精力够用吗?这样会不会耽误学习?如果不想耽误学习,你应该怎样安排时间?
通过提问,用成年人的思维引导孩子思考,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,更能够帮助孩子理清思路,让孩子对父母更加信任,愿意在今后的问题中向父母求助。
3.先“通情”,再“达理”
你可以回想一下,自己和孩子意见不合的场景,自己是不是急着反驳孩子,摆出一系列道理说服孩子,可结果往往与想象背道而驰。
因此,当我们与孩子出现完全不同的意见,与其急着讲道理,让孩子觉得你啰嗦,不如先“通情”,后“达理”。
孩子的行为动机,大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,我们需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,想清楚孩子为什么想要这样做,想得到什么,才能够对症下药、药到病除。
否则孩子会为了对抗父母,即使明知是错,也要一错到底。
写在最后
在文章的最后,豆妈想代替所有父母,给青春期的孩子们说几句心里话。
亲爱的孩子:
爸爸妈妈知道你已经长大,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理解你,甚至会站在大人的角度反驳你的稚嫩。
但请你相信,爸爸妈妈只是希望你变得更好,只是笨拙地用错了表达爱的方式。
希望你答应我们,无论发生任何事情,都不要因为一时气愤而离开家的港湾,外面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加危机四伏,不要因为一次冲动。让我们彼此充满悔恨。
今后的日子里,我们希望与你相互理解,伴随着爱与温暖,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青春岁月。
——爱你的爸爸妈妈
点个“在看”
▍资料来源:网络
▍免责声明: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,如侵权请告知,我们会立即删除。
设小学语文网为★星标★公众号,天天阅读好文章,领取优质学习资源
更多资料
请点击关注下方名片